交通运输部回应如何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
2025年10月29日,交通运输部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核心路径与重点任务,以加速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模化创新应用,支撑交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布会核心回应可概括为四大关键举措,同时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与落地保障:

一、攻坚核心技术:筑牢“AI+交通”创新根基
技术突破是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核心前提,发布会明确将以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需求,布局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创新。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融合的核心痛点,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攻克多模态交通数据融合、复杂场景智能决策、车路协同核心算法等“卡脖子”技术,同时研发适配交通场景的智能传感、自动驾驶、智能调度等关键装备,创新技术落地与商业化发展模式,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硬核支撑。
二、夯实数字底座:打造交通“智慧大脑”
数字底座的完善是AI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保障,发布会提出两大核心建设任务:一方面,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打造集多类专业模型、异构算力资源、通识交通数据于一体的统一调度平台,为全行业智能体开发提供标准化基础能力,实现跨领域数据互通与算力高效调配;另一方面,聚焦公路、水路、综合交通等核心领域,研发路网运行监测、安全预警、应急指挥调度等专用智能体,构建覆盖范围更广、功能协同更强、安全可控的“智慧大脑”和“数据中枢”,推动交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变。
三、深化场景应用:以“十百千”行动激活产业动能
场景落地是技术价值转化的关键,发布会明确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十百千”创新行动,以860项梳理出的典型场景为抓手,推动AI技术全链条、全场景渗透。重点聚焦智能驾驶、智慧公路、智慧航运、智慧物流等核心领域,组织一批代表性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标志性创新工程——例如在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在京雄高速等重点路段深化智慧公路技术应用,在港口码头推广无人集卡、智能调度系统等。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模式,让AI技术在出行服务、货物运输、交通管理等场景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
四、优化产业生态:构建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
良好生态是长期发展的保障,发布会明确遵循“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原则,多措并举激发全行业创新活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产业运营,形成多元协同的创新格局;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针对AI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数据安全、算法合规等关键环节制定统一标准,破解行业割裂、数据孤岛等问题,支撑新质生产力规范发展;三是健全治理与保障机制,兼顾技术创新与安全可控,完善数据隐私保护、伦理审查、风险防控等制度,同时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适配AI技术与交通业务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中长期发展目标:分阶段实现行业智能化跃迁
发布会呼应《实施意见》明确的两步走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全面落地部署,一批智能体实现普及应用,标志性创新工程建成见效,AI在典型交通场景广泛渗透;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全链条,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智慧交通与智慧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总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形成完备的产业生态与治理体系,引领交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
此次发布会的回应,既明确了技术攻关、底座建设、场景应用、生态优化的“四梁八柱”,也通过具体行动方案与时间节点,让“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这一战略推进不仅将改善群众出行体验(如拥堵减少、效率提升、服务升级),更将推动交通行业从传统基础设施向智能绿色产业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