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
发布时间:2025-05-30 10:36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粽子,又叫 “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从春秋时期一直到现在,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等。
天象崇拜与自然观: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如《易经》中 “飞龙在天”,古人在这一吉日拜祭龙祖,举办喜庆活动。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央,为全年周天运行最 “中正” 之位,既 “得中” 又 “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
祈福辟邪与驱疫养生:端午时节,气温升高、湿气加重,蚊虫滋生,疾病易流行。人们通过挂艾草与菖蒲、薰苍术、饮雄黄酒、沐兰汤等习俗,借助这些植物的药用和驱虫特性,达到净化空气、杀菌消毒、驱邪避疫、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系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也被认为能祈福纳祥、驱邪除灾,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祖先崇拜与历史传承:端午节有着深厚的祖先崇拜和历史传承内涵。一些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 “飞龙在天” 吉日祭龙祖,后来在历史发展中又融入了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内容。这些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成为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人们铭记历史、缅怀祖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观。
团聚欢乐与社会和谐:端午节是一个团聚欢乐的节日,家人会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共享天伦之乐。赛龙舟等集体活动更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增强了社区和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活动促进了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让人们在共同的节日氛围中增进感情,加强了社会联系和团结协作精神。
文化融合与多元一体:端午节在历史传承中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元素。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习俗内容或细节差异,如南方的龙舟竞渡更为盛大,北方则有一些独特的避瘟驱邪习俗。同时,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与端午节相关的节日活动,如满族的 “采艾蒿”“插柳枝” 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