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节省成本 高盛今年启动新一轮裁员
高盛集团(GoldmanSachs)在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裁员计划,是其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这一调整不仅反映了金融行业技术转型的趋势,也揭示了AI应用对传统劳动力结构的冲击。
一、裁员规模与战略背景
1.裁员计划的具体内容
高盛在2025年10月发布的内部备忘录中宣布,将在年底前实施“有限度的岗位裁减”,并限制员工总数增长。尽管全年员工总数预计净增加(截至9月底为48,300人,较去年底增加1,800人),但此次裁员是公司“OneGS3.0”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AI技术提升生产力。此前,高盛已在2025年第二季度裁员700人,全年预计裁员比例约为3%-5%,波及近1,400名员工。
2.AI驱动的效率提升目标
高盛将AI视为“推动增长的关键路径”,计划在客户开户、贷款流程、合规报告、供应商管理等领域分阶段部署AI解决方案。例如,其全面推出生成式AI助手“高盛AI助手”,覆盖46,000名员工,可快速处理文档、生成投资方案框架,并将IPO文档起草时间从数月缩短至几分钟。此外,AI程序员Devin被引入开发团队,接管代码迁移等重复性任务,目标是将员工生产力提升至传统工具的3-4倍。
二、AI应用的具体场景与成效
1.核心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文档处理与分析:AI助手可提炼冗长财报的核心数据(如营收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将8小时的总结工作压缩至1.5小时,准确率达95%以上。
客户服务与合规:AI翻译工具支持多语言客户沟通,合规报告生成效率显著提升,减少人工处理的时间和错误风险。
技术开发:Devin等AI工具协助工程师完成基础代码编写,释放人力专注于复杂系统设计。
2.行业对比与趋势
高盛的裁员并非孤例。摩根士丹利计划裁员2,000人,瑞银量化团队缩减35%-40%,AI系统接管75%的衍生品定价。行业研究显示,2025年美国已有超1万个岗位因生成式AI被裁,初级职位(如数据清洗、基础定价)受冲击最大。
三、员工影响与转型挑战
1.裁员的结构性特征
此次裁员集中在标准化、重复性岗位,如后台操作、初级分析等。例如,高盛量化开发团队从40人缩减至15人,被裁者多为初级分析师和基础优化工程师。资深投行家离职人数也高于往年,部分因晋升受阻或奖金缩水。
2.转岗与培训机制
高盛鼓励员工内部转岗,如从传统业务转向AI训练师、数据工程师等新兴岗位。例如,2023年量化团队裁员时,部分员工获得6个月工资补偿及转岗培训机会,但仅30%接受。然而,行业整体趋势显示,未能掌握AI技能的员工面临更高失业风险,初级开发者岗位需求同比下降22%。
3.长期成本效益与风险
高盛预计,AI自动化在长期将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节省约9,350亿美元成本。但短期需平衡技术投资与裁员带来的阵痛,同时应对数据隐私、监管合规等风险。例如,瑞银AI系统曾因误判市场波动导致单日亏损2.1亿美元,凸显了过度依赖AI的潜在隐患。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1.金融行业的人机协作转型
高盛的“OneGS3.0”战略标志着金融业从“人力驱动”向“人机协作”的范式转变。AI不仅用于成本削减,还被视为创新工具,如生成投资策略框架、优化客户体验。未来,AI可能进一步渗透至交易策略制定、风险预测等核心领域。
2.劳动力市场的重构
高盛的案例表明,AI技术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的技能需求。幸存者需具备“AI监督”“领域知识+技术”等复合能力,如量化研究员需优化AI模型,合规岗需应对监管审查。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AI将消灭全球24%的初级编码岗位,但同步新增AI训练数据工程师等岗位。
3.监管与伦理挑战
随着AI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应用,监管机构对算法透明度、数据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高盛等机构需在效率提升与合规运营之间找到平衡,例如建立人类监督机制,防止AI决策的潜在偏差。
总结
高盛2025年的裁员计划是其AI驱动转型的必然结果,反映了金融行业通过技术优化成本结构的普遍趋势。尽管AI短期内导致岗位流失,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向更高效率、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对于员工而言,适应技术变革、提升复合技能将成为职业生存的关键;对于企业,需在技术投资与风险管理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