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生之急,筑幸福之基
解民生之急,筑幸福之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百姓心田。这份意见聚焦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4方面10条政策举措 ,为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
公平兜底,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公平是民生政策的基石。《意见》将公平放在首位,把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作为重要任务。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方面,通过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让更多劳动者能够被社保“网”住 。这不仅是对就业形态多样化的有力回应,更是让不同群体平等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关键一步。比如,一位常年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以往因户籍限制参保困难,如今有了政策支持,他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将得到有效缓解。
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同样是重中之重。通过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结合,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合理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这些举措多管齐下,为低收入群体托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真正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 。
均衡发展,铺设公共服务“均等路”
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意见》强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旨在让全体人民,无论身处城乡、地域,都能享受到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
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细化服务项目清单、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将群众需求纳入服务标准,优化设施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让公共服务更加贴近百姓。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教育、医疗等服务。
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一大创新之举。这意味着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让农业转移人口和常住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他们在城市的安居问题,真正实现“同城同待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
普惠拓展,点亮基础民生“希望灯”
教育、医疗、养老、托育,这些都是百姓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却也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 。《意见》聚焦这些领域,大力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为百姓排忧解难。
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上,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5年左右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新增高等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让孩子们能“上好学”,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
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完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机制,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
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提出“8080”目标,即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多渠道扩大服务场地设施供给,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增强服务能力,解决养老难、托育难问题,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
贴心服务,打造社会服务“幸福圈”
民生政策不仅要落地,更要贴近群众、温暖民心。《意见》强调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从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包容共享发展等方面发力,打造15分钟“幸福圈” 。
以社区为主阵地,整合便民服务资源,完善嵌入式服务设施,让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走进社区,利用社会化资源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开展邻里互助,加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丰富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让社区成为百姓生活的温馨港湾 。
提高多样化生活服务品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业态融合,开放更多公共文化场馆,打造户外运动目的地,推进全民阅读,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幸福感 。
促进包容共享发展,在公共政策、设施、服务等方面充分考虑各类群体需求,完善支持家庭发展政策,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享发展成果 。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是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大礼包”,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随着这些政策举措的逐步落实,相信民生建设将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百姓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幅更加美好的民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