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其他新闻

AI替代,花旗面临裁员危机

发布时间:2025-06-06 09:21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花旗集团裁员

一、裁员计划核心细节

调整范围与规模

花旗将精简其位于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隶属全资子公司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裁员约3500名技术人员,同时影响约500名第三方外包人员。

不受影响部分: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法人银行)、花旗广州技术中心(花旗金融信息广州分公司)均正常运营。

时间线与补偿方案

6月25日前签约:N+6倍月薪;

6月26日-7月16日签约:N+3;

7月17日-9月19日签约:N+1。

计划2025年四季度前完成人员调整,随后缩减上海和大连办公场地。

分级补偿机制(高于法定标准):

员工自6月6日起无需到岗,内网权限已关闭,但可通过邮箱接收后续通知。

二、战略背景与全球整合

精简运营目标:简化组织架构、减少第三方依赖、缩减软件规模,纳入2025年财务计划。

全球连续性动作:此前已在美国、印尼、菲律宾、波兰等地因减员缩减办公场地,2024年全球员工数减少1万人,计划2026年前累计裁员2万人。

技术岗位迁移:部分岗位转移至其他国家的技术中心,留任员工专注支持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

三、在华业务长期承诺

持续投资关键领域

重申服务在华企业及机构客户的跨境银行需求,覆盖70%财富500强在华企业。

新业务布局:推进设立独资证券和期货公司,强化资本市场参与度。

管理层调整

2025年6月任命张文杰为花旗中国区总裁及花旗银行(中国)行长,待监管批准生效。

四、行业趋势与影响

外资金融裁员潮:星展银行计划3年裁减4000名合同工(AI替代)、恒生银行精简1%核心员工,反映金融业效率革命加速。

技术替代风险:彭博研究预测AI将导致全球银行业未来3-5年裁员20万,后台及运营岗位最受冲击。

总结

花旗此次裁员是全球技术资源重组的地域性落地,而非退出中国市场。其“精简技术+加码金融业务”的双轨策略,凸显对中国跨境金融及资本市场的长期野心。然而,3500名技术人员的安置、行业AI替代浪潮的蔓延,以及外资券商牌照的竞争格局,仍是未来关键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