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医疗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上海多领域AI诊疗应用突破性进展
——中新网6月2日报道综述
近日,上海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多个AI大模型及智能体相继落地,覆盖心血管疾病、肿瘤心脏病、儿童脑健康等诊疗场景,并延伸至学校、社区及家庭健康科普领域,为精准医疗和普惠服务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一、儿童脑健康评估:AI大模型“启智”启动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科研团队推出AI大模型“启智”,聚焦儿童脑健康评估与筛查,通过多场景数据整合(家庭、学校、医院),实现早期发育异常的智能识别。该模型支持动态监测儿童认知、运动及情绪发展,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值得关注的是,专家团队以“数字分身”形式融入系统,增强用户对AI服务的信任感。
二、心血管疾病诊疗:多模态“观心大模型”面世
在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心血管AI大模型“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正式发布。其核心优势在于整合多模态数据(如心电图、影像、基因组学等),通过深度推理机制提升罕见病诊断精度,减少误诊风险。例如,该模型可辅助医生快速解析复杂病例中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变化-心肌损伤”因果链,为肿瘤心脏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三、肿瘤心脏病管理:AI联合体实现全程监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研发的“肿瘤心脏病人工智能联合体”,针对肿瘤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引发的心肌炎、泛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构建覆盖医院-居家的智能监测网络。通过实时追踪心肌损伤标志物及患者生理数据,系统可预警风险并指导临床干预,显著降低50%死亡率。该成果已形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诊疗建议》等规范文件,推动全球肿瘤心脏病学发展。
四、健康科普下沉:AI智能体走进社区与家庭
AI技术正突破医院边界,深入基层健康服务。例如:
“智慧明眸精灵”:上海首个AI眼健康智能体,可即时解答护眼问题,指导青少年用眼习惯矫正,助力防控近视高发;
“肿瘤心脏病AI联合体”居家监测:通过可穿戴设备与云端分析,高危患者可远程获取心电图异常预警,减少急诊频次。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仍需解决患者信任度、伦理合规性及数据隐私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指出,未来需进一步优化AI与医生协作模式,推动资源下沉,让普惠医疗惠及更多人群。
结语
上海作为AI医疗创新高地,正通过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重塑“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健康管理。随着更多AI工具进入家庭与社区,精准医疗与健康公平性目标或将加速实现。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中新网、环球网等权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