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其他新闻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发布时间:2025-05-15 13:54   浏览次数:次   作者:小编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进入组网阶段的分析与展望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突破

首次发射与组网启动

2025年5月1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首批1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该星座由之江实验室主导,联合国星宇航、氦星光联等企业共同研发,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天基计算基础设施,总设计算力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核心技术创新

算力跃升: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万亿次计算),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达100Gbps,12星组网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星载智能系统:突破传统卫星算力瓶颈,搭载星载智能计算机和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实现算力从T级到P级的跨越式提升,支持在轨任务调度与资源管理。

人工智能上天:首次引入80亿参数天基模型,支持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处理与自主对地观测。

二、应用场景与产业变革

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难题

传统“天感地算”模式下,仅不足10%的有效数据能传回地面,且时效性差。三体星座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显著提升数据利用效率,缩短响应时间至秒级。

多元化应用前景

应急与低空经济:支持林火秒级监测、低空飞行器实时定位。

天文科学:搭载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协同观测伽马射线暴等瞬变源。

数字孪生与智慧城市:通过“灵境引擎”构建卫星三维模型,服务于文旅、城市规划。

三、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全球竞争力提升

该星座是全球首个专注于太空计算的卫星网络,标志着我国在天基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年建设目标

计划年内完成超50颗卫星布局,联合智星空间、地卫二等企业推进星座规模化部署。

长远愿景

远期规划构建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成的“星算”网络,覆盖太空边缘计算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从地面向太空延伸。

四、协同创新与产业生态

项目采用“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整合:

之江实验室:主导智能计算机与天基模型研发;

国星宇航:提供智能网联卫星平台;

氦星光联:突破激光通信终端技术。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从卫星数据采集者向太空计算服务提供者的转型,为全球空天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参考。更多技术细节可查阅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