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制度与生态的三重成熟
国家发改委近期明确提出当前实施“人工智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一判断不仅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更预示着一场涵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即将全面展开。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系统勾勒出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与2015年启动的“互联网+”战略形成历史呼应,却又实现了从“信息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的质的飞跃。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与生态构建的三重成熟,为“人工智能+”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基础: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从实验室阶段走向规模化产业应用,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落地的完整链条。在算力支撑方面,全国智算总规模已达78万PFlops,位居世界第二,八大国家枢纽节点集聚了60%以上的新增算力,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华为云整体算力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50%,使用昇腾AI云服务的客户从321家激增到1714家,展现出市场对国产算力解决方案的高度认可。这种算力供给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反映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上,通过光通信、网络优化、能源管理等系统创新,有效弥补了芯片工艺受限的短板。
算法与大模型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据业内统计,我国国产大模型数量已超200个,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贵州大数据集团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已完成10个开源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并向70余家政企单位开放API接口,大幅降低了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这种技术普惠化趋势,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少数科技巨头的专利,而是成为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通用工具。
尽管在高端芯片制程等领域仍面临挑战,但通过“芯片、算法、数据多管齐下”的策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北京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框架如MindSpore得到推广应用,为“人工智能+”的安全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技术成熟度的提升,使得人工智能已从只能面向特定场景、完成特定任务,进化为可“举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务的通识能力阶段,具备了向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的条件。
制度创新:从政策引导到规则完善
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设计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清晰指引。国务院《意见》聚焦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形成了覆盖人工智能全应用场景的政策框架。与“互联网+”相比,“人工智能+”政策更强调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推广、加强多技术协同创新等举措,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这种政策设计既立足当前产业升级需求,又着眼长远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现了战略前瞻性与现实可操作性的统一。
针对中小企业在人工智能转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瓶颈,地方政府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北京市印发的《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对符合要求的企业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支持奖励,对首次开放大模型训练数据集的机构提供最高50万元的数据券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中小企业急需的AI工具纳入服务券补贴范围,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并计划年度培训1万人次的产业落地人才,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AI应用门槛,促进了技术普惠。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关键生产要素支撑。国家数据局推动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以公共数据为突破口深化数据资源有序开发利用。预计2025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将达2841亿元,复合增速46.5%,数据要素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燃料”。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出台填补了AI内容监管的空白,通过显式标识与隐式标识并行的双重机制,既保障了公众知情权,又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技术抓手,实现了发展与规范的平衡。
生态构建:从国内协同到全球治理
全国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形成了“东数西算、算电协同”的优化布局。贵州省作为“东数西算”最重要的枢纽节点之一,数字产业规模达2500多亿元,同比增长18.3%,其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成本仅为东部的50%至70%,这种区域间的成本差异通过算力调度平台得到有效利用。贵州大数据集团研发的算力调度平台已落户上海张江,实现了跨区域的算力优化配置,这种协同机制大幅提升了全国算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算力基础设施指数的持续上涨,从市场层面印证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与供给能力的同步增长。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机制不断完善,尽管面临结构性缺口,但人才供给体系正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2025年上半年,AI工程师供需比达1:3.2,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一线城市聚集了68%的AI岗位,新一线城市岗位增速高达35%,形成了梯度分布的人才市场格局。平均年薪42.8万元、股权激励覆盖率45%的数据,反映出市场对AI人才的高度认可与激励机制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北京等地方政府通过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计划年度培养具备产业落地经验的人工智能工程师和跨领域解决方案专家,这种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缓解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在全球治理格局中,中国正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国向规则制定重要参与者转变。2025年7月,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旨在深化创新合作、推动普惠发展、加强协同共治。这一倡议体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通过打造国际公共产品,既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共享,也为“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搭建了平台。这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技术成熟度到制度完备性,从基础设施到人才储备,从国内生态到国际合作,中国实施“人工智能+”的条件已全面具备。这不仅体现在智算规模、大模型数量等硬指标上,更反映在政策协同、规则完善、生态健全等软环境的优化上。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更加智能、高效、普惠的方向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智能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